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全省唯一,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三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全省唯一,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三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25年01月12日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立项名单,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悦副教授主持申报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实践路径研究》获批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了连续三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好成绩,是辽宁省唯一连续3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微信图片_20250208121039.png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工作,面对思政课建设新形势新任务,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研相长”,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推动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学院加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与研究工作,加强对国家级项目孵化培育,实行“尖山问道——科研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围绕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先后邀请曲建武、杨慧民、刘宏伟、肖唤元、梁大为、洪岩、刘岩等校外专家,专题辅导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申报和思政专项申报,并启动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员工作。近五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获批教育部、财政部、省社科规划基金、省教育厅项目55项。

坚持科研反哺教学,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聚焦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产出一批高质量教学研究成果。先后在《光明日报》发表《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等教改论文,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发表《大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在《人民论坛》发表《传统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在《中国大学教学》发表《思政课在线教学研究可视化分析》等,研究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效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依托,力争产出更多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为高质量开好思政课提供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三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内容介绍

 

项目名称:《大历史观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创新研究》

立项时间:2022年9月

微信图片_20250208121149.png 

负责人简介:王海威,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大连市高端人才。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高教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权威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参与中宣部、教育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主持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辽宁省名师工作室,获第九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等。

项目简介:该项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历史观”的重要讲话精神,汲取“坚持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意识形态力量,在大历史观视野下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批判-建构-超越-引领的创新实践与历史性贡献。通过纵向视角、横向视角和整体视角,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创新进行历时性、共时性和机制性三维分析,归纳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创新特征和历史性贡献。本研究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中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名称:《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视阈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立项时间:2023年9月

微信图片_20250208121138.png 

负责人简介:李淑英,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兼任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大连市哲学学会监事等职务。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人民论坛》《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国外社会科学》《人权》等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1项、其他各类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影响力提名人物、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大连市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项目简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凝练的具有传承性的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该项目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研究对象,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放到整个社会精神领域,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的相互关系,阐明其精神实质和社会价值。同时,从精神生产实践层面上,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外在体系整体性、内在结构整体性、历史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为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和赓续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引领,更好地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激励和引领的作用。

 

项目名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立项时间:2024年12月

微信图片_20250208121124.png 

负责人简介:孙悦,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部长(挂职),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兼任大连市统战研究会理事、大连市哲学基地、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财政部委托性课题,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省级课题10余项。在《经济日报》《公共行政评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科技进步与对策》《财经问题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评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讲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获评省级一流课程、入选辽宁省高校示范观摩思政课。

项目简介:项目立足“大思政”育人格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引入目标管理的视角观察理想信念教育的多层次目标体系。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制度化层面,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刚性制度体系,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在空间上进行实践操作的质量要求。在常态化层面,以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柔性载体,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在时间维度的数量要求,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一种经常性、生活化的状态。健全纵横互联、上下互通的组织管理机制,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有机融合、同步推进,在刚性制度体系与文化柔性载体的刚柔并济与交叉融合中探索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实现路径。

 

 

撰稿:方瑞华、芦文龙、郑尚植、王馗

审核:周学仁、刘凌冰、王海威、高奎明

单位:科研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自:东北财经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