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融双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党建工作特色和专业优势,采用党建与学术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活动。活动旨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师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和价值追求。
第十六期《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本期活动由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组织开展《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原著选读并分享学习体会。选读内容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五十一卷本,其中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文集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理论精髓,还广泛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的重要见解和相关论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期朗读者:2024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入党积极分子——刘笑含
2024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中共党员——杨越
读完《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我深感这不仅是一篇政治宣言,更是一部深刻剖析社会矛盾的思想杰作。马克思在这篇演说中,通过对1848年革命的反思,揭示了表面动荡之下隐藏的深层次社会危机。他强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革命事件,其实暴露出欧洲社会固有结构的深刻裂缝。在坚硬外壳下,是一片汹涌的“汪洋大海”,一旦这股力量觉醒,足以撼动整个旧世界。这种极具形象化的比喻不仅体现了马克思敏锐的洞察力,也展现了他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度把握。
这篇演说还对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表示了高度赞扬,并指出这些斗争虽然未被资产阶级史家记录,却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他巧妙地将“红十字”的意象引入,对比中世纪德国秘密审判制度,指出如今欧洲各国已被“历史”判决,而执行这份判决的,正是无产阶级。这种富有文学色彩的表述将历史、正义与阶级斗争有机融合,使读者在理性认知的同时,也受到情感上的震撼。
总之,《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不仅是一篇革命鼓动的文字,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历史洞察。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历史运动规律,体会到社会发展背后的矛盾动力。它不仅让我反思历史,更让我重新审视现实,思考在新时代如何理解“进步”与“解放”的真正含义。马克思用激情而理性的笔触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不仅是改变制度,更是唤醒人的主体性与历史责任感。而这种革命,永远不会过时。
2024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入党积极分子——孙跃伟
读马克思于“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仿佛置身19世纪欧洲社会的矛盾漩涡中心。这篇以1848年革命为切入点的论述,看似在评点历史事件,实则以手术刀般的锋利剖开了时代的肌理——那些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革命裂口,背后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汹涌浪潮,正如坚硬地壳下奔涌的岩浆,一旦爆发便足以颠覆旧世界的秩序。
马克思以辩证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悖论:机器本是提升生产力的利器,却将工人推入饥饿与疲劳的深渊;科学技术开辟了财富源泉,却因私有制的扭曲沦为贫困的根源。这种“每一种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反面”的现象,本质是现代工业文明与旧有社会关系的剧烈冲突——当蒸汽动力与自动纺机重塑生产方式时,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生产关系却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枷锁,道德堕落、人性异化不过是这一矛盾的外化表现。
最震撼的是马克思对革命力量的预言。他将无产阶级比作“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在资产阶级惊慌失措的目光中,工人阶级作为现代工业的“产儿”,天然肩负着革新社会的使命。正如中世纪“菲默法庭”的红十字标记象征审判,历史本身正以无产阶级为执刑者,对腐朽的旧制度宣判。这篇演说不仅是对时代病症的诊断书,更是一曲献给革命未来的宣言——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不可调和,唯有新生的工人阶级能驾驭时代力量,推动“全世界解放”的社会革命,让思想的光芒穿透历史的迷雾,在百年后仍焕发着真理的力量。
2024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入党积极分子——陈浩
读完《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我深受触动。马克思以深刻的历史眼光剖析了革命的进程,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推动社会从旧制度走向新制度。他强调革命的反复性与复杂性,说明革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不断斗争中积累力量、总结经验。这种对革命的理性思考,让我认识到任何变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次挫折都是通往胜利的铺垫。同时,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坚定信念也激励着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谋进步的责任不能忘。当下,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面对各种挑战与困难,仍需秉持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为实现更美好的社会目标而努力。
202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入党积极分子——王涵
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深刻剖析了19世纪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本质。1848年的革命虽然看似重要,但其实只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细小裂口和缝隙,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深刻矛盾。革命不仅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宣告,更是整个十九世纪历史进程的秘密。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现代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虽然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等技术进步,尽管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人力劳动,但同时也引发了贫困、过度劳动、道德败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技术进步与社会不公之间的矛盾,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内在的矛盾性。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人类在控制自然的同时,反而变得更脆弱和依赖,各种问题也随之浮现。
马克思强调,工人阶级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工人不仅作为现代工业的产物,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工人阶级既是受害者,又是推动者,他们将在未来的社会革命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社会的解放和进步。这一观点强调了工人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在这段文字中揭示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复杂矛盾,并指出了工人阶级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关键作用。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科技进步的同时,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科技真正造福于人类的全面发展。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度感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格局眼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掌握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坚定初心使命。
策划:王莹莹 王征 张弘烨
文案:杨越 孙跃伟 陈浩 王涵
初审:王莹莹
复审:芦文龙 郑尚植 王馗
终审:高奎明 王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