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威教授申报项目获批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立项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威教授申报项目获批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立项
2025年09月08日

近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正式下达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立项通知,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威教授申报的项目获批立项。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项目,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高校专家学者系统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推出具有学术创新价值、服务决策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的重大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申报与研究工作,今后将以此项目立项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产出更多体现时代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王海威教授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项目介绍

微信图片_2025-09-08_091426_657.png 

  负责人简介:王海威,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入选国家级人才。中宣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家组成员。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专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大项目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发表的理论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转载。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大赛特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主持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辽宁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参与中宣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百年大党面对面》等重大理论读物起草工作。

   项目简介:围绕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王海威教授进行多项学术研究,其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

   一是阐述人工智能对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如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4期的《人工智能诱发隐性意识形态话语风险的逻辑机理及化解策略》一文,阐释了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给国家安全带来新挑战。剖析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力量,隐匿地发挥着意识形态话语的导向、辩护、凝聚等功能,诱发原发性风险、继发性风险和并发性风险等隐性意识形态话语风险。并基于意识形态话语的认知解释、价值信仰和目标策略三层结构,提出风险化解策略,提升人工智能新场域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本文被《新华文摘》2024年第17期转摘。

   二是阐述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如发表于《光明日报》2024年12月3日06版的《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强调思政课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阐述国家安全、文化自信自强与意识形态的关联,如发表于《辽宁日报》2024年8月27日05版的《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 筑牢国家安全稳定屏障》一文,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文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通过坚持以文铸魂、以文惠民、以文化人,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以文化繁荣发展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发表于《辽宁日报》2025年2月6日04-05版。

 

 

   撰稿:郭曼曼

   初审:芦文龙

   复审:郑尚植 王馗

   终审:高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