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曲建武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具有重要内涵,要积极推动其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课程协同育人,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动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一方面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作用。要注重在思政课堂上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东北抗联精神阐释清楚,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另一方面深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要建立跨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促进教师充分挖掘东北抗联精神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感悟东北抗联精神的当代价值。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东北抗联精神育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善用社会资源,实现革命精神传承与社会育人的双向赋能。要创新实践育人,将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与学生的科研考察、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的转变。要发挥数字赋能作用。运用数字技术对东北抗联的历史文献档案、影像资料、实物展品等进行高清采集,充分挖掘东北抗联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精神品质等要素,实现资源的智能检索,打造网络育人资源数字平台,拓宽思政课育人场域。
优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强化师资队伍的政治素养。要通过开展专题研修班、学术研讨会、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考察等活动学思践悟东北抗联精神,使教师自身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深刻的情感认同,筑牢思想根基。要构建“大师资”育人共同体,发挥高校教师理论功底扎实的优势,深入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同时充分发挥党史研究专家、纪念馆讲解员等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合力。要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确保东北抗联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