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抗联精神,当好红色传人 马继民

2025年08月27日

传承抗联精神,当好红色传人

马继民

微信图片_2025-08-27_075859_384.png 

人物档案:马继民,1965年出生,河南省确山县人,著名抗日民族英杨靖宇将军的孙子。2005年7月开始,在吉林省靖宇县担任县长助理,东北抗联文化暨杨靖宇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

 

我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嫡孙马继民。我爷爷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爷爷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靖宇县(原濛江县)壮烈殉国,年仅35岁。当年,他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一路军这支劲旅,在白山黑水间,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与日寇血战到底。他临终前留下的那句:“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话语,气壮山河,浩气长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和殉国85周年,我感慨万千。爷爷杨靖宇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也为我们马家人树立了“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优良家风”。

一、改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初心

1925年,爷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末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大革命失败后,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开封、洛阳、信阳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爷爷将名字改为张贯一。张随母姓不忘慈母培育,“贯一”意为一以贯之地坚持革命不动摇。

1932年,上级党组织派爷爷接替杨奠坤同志,到吉林组建抗日队伍,并担起游击队代理政委的重担。出于稳定部队情绪、巩固群众基础的需要,爷爷不仅代理了前任政委的工作,还代理了前任政委的姓氏——改姓杨了。因此,游击队内称他“杨政委”。在朝鲜语中的“杨政委”发音与汉语的“杨靖宇”发音非常相近。“靖宇”乃驱逐外寇、平定乱邦之意。东北正处在日寇侵略、生灵涂炭的战乱年代,不正需要高扬抗日救国、安定宇内的旗帜吗?爷爷认为这个名字非常有意义,并最终改名为杨靖宇。

虽然名字几度更改,但是抗战的初心未曾改变。“杨靖宇”这个名字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更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数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二、改变的是境遇,不变的是爱国情怀

1928年末,爷爷被调往河南省委工作。1928年冬,周恩来总理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在极其秘密状态下,组织召开了中共中央的重要会议,主要议题是要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人才,参加我党在上海开设的中央军政干部培训班,以解决全国各根据地前线极为缺乏军政干部的实际问题。爷爷作为河南省委唯一推荐人选,参加由周总理亲自筹划并组织授课的培训。培训结束后爷爷被安排赴苏联留学,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爷爷毅然决定去东北组织开展抗日斗争。

1928年秋的一天夜里,爷爷回到久别的家中,看了看熟睡中的儿女,对奶奶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可能很长时间回不来,家里就交给你了!”谁都不曾想到,爷爷这次远行,竟是与家人的永别。

1939年10月,伪满警察大队和日满军总计2.5万人开进濛江,目的只有一个,消灭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活捉爷爷杨靖宇。面对严峻的形势,抗联部队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讨伐围剿,还要面临断粮、饥饿和寒冷的恶劣环境。长白山区的寒夜,气温时常降至零下40多度。然而一生火就会暴露目标,抗联战士们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踱步,生怕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每当此时,爷爷便会鼓励战士们:“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映红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爷爷指挥抗联劲旅打过的仗难以计数,仅1939年10月到1940年2月,就有47次战斗。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敌人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爷爷。日军留下的战场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讨伐队已经向他逼近到100米、50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双枪应敌。讨伐队深知劝降无果,遂猛烈向他开火”。爷爷被敌人射中胸膛后,轰然倒下……

三、改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精神传承

为纪念爷爷,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毛泽东主席曾经赞扬说:“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异常惨烈,“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凯歌。杨靖宇、赵尚志等一批抗日将领及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我们马家也始终以爷爷为骄傲,并形成了马家“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家风,“九字”家风在我们马家一代又一代人中绵绵传续。

1964年,杨靖宇将军唯一的儿子,我年仅38岁的父亲因公牺牲,留下4个未成年的孩子和腹中只有3个月的我。父亲临终前叮嘱我的母亲方秀云:“咱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孩子可不能给他丢脸,可不能出孬种。”母亲铭记父亲遗言,把教育好孩子作为天大的事。由于没有工作,母亲只得做临时工,给别人看孩子、做手套、纳鞋底,含辛茹苦地独自抚养五个子女长大,更以严明的家风家教,教育培养孩子。

在我家柜子里一直珍藏着一块桦树皮。那是1958年父母去东北参加杨靖宇将军公祭大会时从爷爷牺牲的地方带回来的,这块桦树皮成为了教育子女的法宝。六十多年来,母亲没事儿时总会抠下点放嘴里嚼嚼,有时也让我们尝尝。桦树皮吃到嘴里没一点味,很硬,往下咽的时候很拉喉咙。母亲告诫我们兄弟姐妹:“绝对不允许以抗日英雄后代为借口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爷爷是爷爷,你们是你们。不能张扬,要低调做人。”我们马家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信条:杨靖宇将军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但绝不是我们可以依赖的资本!

在严明家风的熏陶下,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努力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二哥马继志和我先后参军入伍,马继志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成绩显著,荣立三等功;大姐马继先和二姐马继传都是普通铁路工人;二姐女儿常青,是二七区陇西小学一名教师,以讲述杨靖宇将军英雄事迹的思政课和成立的“常青工作室”享誉全省。

我从部队退伍后,被安排在郑州铁路局物资有限公司工作。2005年,靖宇县的领导同志多次打来电话,邀请我去该县协助当地发展红色文化。为此,母亲方秀云召集全家开了一个家庭会,她说:“如果是商业行为,为个人谋私利,就是给你爷爷抹黑,决不能去;如果是为他当年战斗、牺牲的地方的百姓谋福祉,作为后人应尽这份力,但不准拿工资。”到靖宇县工作后,当地领导多次提出给我租个房子等,都被我婉言谢绝了。我觉得到革命老区靖宇县,不是为了享乐,要真真切切做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实事好事。多年来,在地方党组织的高度重视与指导下,我主动参加市委、县委讲师团组织开展的“不忘初心使命、弘扬红色精神”巡回基层主题宣讲活动,一直负责协助地方政府抓好红色文化发展工作,并担任靖宇县东北抗联研究会会长。我与老区人民一道,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潜心收集、研究和整理史料,特别是做好东北抗联一路军在濛江的战迹史研究工作,切实发挥了研究会在传承、传播、传续好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精神的作用,为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全民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发展红色文化及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2023年,靖宇县东北抗联研究会先后被省社科联评为“优秀先进社科联组织”,被全国中大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主席团评为“2023年度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

“平凡中严要求、平常中有责任、平静中不落后、平淡中懂知足”,在“四平”家风的影响下,我们家庭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我的二哥马继志作为家庭代表去北京领奖时,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目前,我们兄妹5人均是共产党员,我们的子女也积极靠近党组织,均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体现英雄后人的本色。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虽已远去,但爷爷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信念、勇于担当的牺牲与奉献精神从未走远。我经常对自己的孩子及马家所有第四代人讲,“走得再远不能忘记初心使命,无论幸福生活多么安逸都不能丢了革命情怀!”

英雄无悔,前仆后继。我将初心永记胸怀、使命永担在肩,带头传承好“四平”家风,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勇毅前行的红色传人。